問題解決素養課 課後心得

年初,我報名了學習家小羊開設的「問題解決素養課」,這堂課以線上授課,參考全球最創新大學Minerva school的教學模式,學的不是知識,而是「思考習慣(素養)」。每堂課會有課前閱讀與作業,課程上以釐清觀念、案例研究和個案(分組)討論為主,非常重視每個同學的課堂發言,也需要互相檢視彼此的作業和報告。

參與課程的三個月間,雖然偶爾會被課前作業搞瘋,一開始也很怕在課堂上發言,但隨著課程進行,討論的氣氛越來越好,漸漸感受到主動式課堂的魅力:學習不是只來自教材與老師,每個知識或概念都可以經由師生、生生之間的討論釐清其邏輯與使用場景。

從這堂課我帶走了很多,包含實用的思考習慣、認知上的進化等,但我覺得最為感動、也最想分享的是有別於傳統課堂的學習體驗。

對於學習本質的探問

成長於一般體制中的我,從小到大其實已經習慣由老師主導的課堂、習慣考卷的標準答案、習慣競爭與排名,唯一不習慣的只有輸的感覺。

這樣的歷程順風順水,但其實也讓我很難接受自己沒表現好,因此面對別人的質疑會習慣性擺出防衛姿態,或是把自己縮回去,不再觸碰不擅長的東西。

在上這段課程的期間,聽了「密涅瓦的思考習慣」新書分享會,其中一位作者、同時也是「決策思考力」課程的創辦人——李佳達老師講的一句話讓我心有戚戚焉:「沒有我不會,只有我還不會。」

這讓我想到在問題解決素養課上,引導師會說不用回答最完美的答案,可以把腦海中冒出的想法都講看看,每個想法都可能延伸出超乎預期的討論。

但我覺得這堂課讓我印象更深的是「其實你會,只是你還不知道」。原來不是只有善於表達或經歷驚人的人才對課堂有貢獻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累積,一樣可以連結已知,提出不一樣的觀點。

記得期末專題報告時,面對同學與校友的回饋或問題,其實我們也常下意識的辯解,或是覺得自己錯了而縮回去,全盤否定。

例如有同學很在乎心理健康議題,但問題解決的架構可能還不完善,他當下會覺得自己分析得不嚴謹是錯誤的。但有校友說,我們不是要說你錯,而是想知道怎麼樣能幫助你更優化你的專題。其實分析架構都能改善,但在乎議題的初衷更加珍貴,萬一只因為架構不完善就放棄了,那對世界是多麼大的損失。

學校的學習都是從100分往下扣,若不完美就被扣分。為什麼不能是加分,慢慢往上累積,每個累積都有意義呢?

也記得課堂最後,引導師說,教育體制其實試圖將每個人變得平均,用一樣的標準衡量。

然而在這堂課上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將不同的觀點相互激盪,參與這堂課的共創,湧現出只屬於這個班的樣子,改變了每個人的邊界。在佩服某些人的卓越時,其實也要回頭肯定自己。

這堂課追求的不是平均,而是平等。

隨己成長的思考習慣

上這門課時,每堂課我都用heptabase寫筆記,記錄這些素養(思考習慣)是怎麼討論出來的、又能如何運用。

課程結束了近四個月,我發現當時學到的素養時不時都會浮現腦海,常常在不同情境下想著#問對問題、#主要障礙,或是#湧現與#邊界。而heptabase上從一開始十一堂課的筆記,慢慢沿著這個架構連結了更多筆記,例如#深度運作的實際案例,或是與#問題解決相關的讀書心得。

而當時所做的專題報告(如何讓同學能自由參加社團),後來我也拿去和社團指導老師討論。那時剛好遇到停課,於是就先執行最小可行MVP,成立FB社團,每週線上練習,凝聚學生向心力;目前正在規劃請日本老師以視訊連線指導學生。

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根本不需用力記憶,它們可以不斷擴充、運用、迭代,隨著自己的智識不斷成長。